艾灸常用穴位:足三里、关元穴位、气海穴位、神阙穴位、肾俞穴位、膏育俞穴位、风门穴位、三阴交、脐疗、风池穴位、大椎穴位、涌泉穴位。作用:艾灸足三里: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位,为五俞穴位之一,为全身重要的强壮穴位。具有健脾胃,助运化,调气血,扶正气,壮元阳,去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,俗话说。"若要安(足)三里不干",是古今常用的保健穴位。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艾灸或化脓艾灸。艾灸关元穴位:关元属任脉经穴位,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,手太阳小肠的募穴位。具有温肾固精,补气回阳,培元固本,梳理其气血,艾灸身体穴位图片,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,艾灸能调整膀脱的张力,促进垂体,性腺功能,提高机体免疫力,防病强身保健,艾灸身体穴位图片。艾灸神阙穴位,艾灸身体穴位图片,有温补元气,健运脾胃,固脱复苏之功效。艾灸身体穴位图片
艾灸关元穴:关元属任脉经穴,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,手太阳小肠的募穴。具有温肾固精,补气回阳,培元固本,理的气和血,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,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,促进垂体 …性腺功能,提高机体免疫力,防病强身保健。古人有"关元主诸虚百损"。对防治遗尿、遗精,习惯性排便不畅等有较好效果。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。艾灸气海穴:气海穴属任脉经穴,为保健要穴。具有培补元气,益肾固精,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,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对腹泻、遗尿、阳痿,滑精、月经不调、崩漏、中风、不孕有防治作用。古人有"气海者,人元气所生之地也".艾灸身体穴位图片艾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。
中脘穴位属任脉,位于腹部正中线,脐上4寸,艾灸中脘穴位有调胃补气、化湿和中、降逆止呕的作用。《甲乙经》载:“胃胀者腹满胃脘痛,鼻闻焦臭妨于食,大便难,中脘主之,亦取章门。”又载:“伤忧思气积,中脘主之。”《玉龙歌》说:“黄疽四肢无力,中脘、足三里。”实验观察发现,艾灸小白鼠“中脘”穴位,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,艾灸中脘穴位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,幽门立即开放,胃下缘轻度提高,空肠黏膜皱襞增深、肠动力增强。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,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,对于胃脘胀痛、呕吐、呢逆、吞酸、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。
艾灸至于灸的程度,施灸后应以自觉温热舒畅,直达深部,经久不消,停灸多时,尚有余温,才算到家。《医宗金鉴》认为:“凡灸诸病,必火足气到,始能求愈。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,若并灸之,恐肌骨气血难堪,必分日灸之,或隔日灸之,其艾炷宜小,壮数宜少。有病必当灸巨阙、鸠尾二穴者,必不可过三五壮。背腰下皮肉深厚,艾炷宜大,壮数宜多,使火气到,始能去痼冷之疾也。”因此,不管灸治哪个穴位,都要“足量”,热力要能够深入体内,直达病所。为了防止施灸时出现的痛苦,提出可以隔日灸,还视病情的深浅轻重、穴位的位置来决定艾炷的大小和壮数。所谓艾灸,是利用艾叶作原料,制成艾绒,在一定的穴位上,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。
太溪穴位:位于足内侧,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。取穴位方法:取穴位时,可采用正坐,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,太溪穴位于足内侧,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。头疼目眩、咽喉肿痛、齿痛、耳聋、耳鸣、气喘、胸痛咯血、消渴、月经不调、睡不着、健忘、遗精、阳痿、小便频数、膀胱炎、腰脊痛、肺气肿等。太冲穴位:位于足背侧,第1、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。取穴位方法:脚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缝间,往上1寸(约一个拇指横宽)处。主治疾病:头疼、眩晕、月经不调、遗尿、胁痛、腹胀、咽痛嗌干、目赤肿痛、下肢痿痹等。气海穴位属任脉经穴位,为保健要穴位。艾灸身体穴位图片
艾灸关元穴位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,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,从而使得每博指数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稳定增加。艾灸身体穴位图片
艾灸可以扶正祛邪: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人的抵抗力**外能力强,疾病则不产生,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,如大椎,足三里、气海、关元等,可以培扶人的正气,增强人的防病治病能力,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补益作用。无论是调节阴阳、调节气血,还是温通经络,扶正祛邪,艾灸对人体起到了一个直接的或间接的补益作用,尤其对于虚寒症,所起到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。正是这种温阳补益,调和气血的作用,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、保健养生的目的。艾灸身体穴位图片
文章来源地址: http://yyby.fzpgjgsb.chanpin818.com/yiliaoqiju/qtylqj/deta_9903169.html
免责声明: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,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,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 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,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。